AI+教育,在科幻场景中有什么样的想象空间?
2019-03-19 14:08:11 来自:获得场景视频
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这样的经历,某天中午你和同事兴致勃勃地聊起了智能家电,晚上打开某宝或某条就会看到有关智能家电产品的推送。
是不是很神奇,即使你没有直接搜索智能家电,但是平台背后的大数据智能算法却能根据你平时的浏览习惯、关键词搜索,将合适的产品精准地推荐给你,这就是AI令人惊喜的能力。
新年初始,科幻电影《流浪地球》刷爆了朋友圈。
即使剧情有无数槽点和硬伤,也不妨碍所有的中国科幻迷们手举大旗,高喊一声:中国国产科幻元年正式到来!
刘慈欣的小说,充满着对未来世界宏大的脑洞构筑,你能清楚看见他将世界观拆成微小的碎片,一点一点铺平碾碎了展现给读者。
读者可以从中窥得未来社会发展态势的一星半点,并对其创新大胆的构思啧啧称奇。这也是他小说“硬科幻”内核的由来。
但也有一部分读者对他的世界观架构表示认同,却批判其文章缺少人文关怀,少了一丝人味儿。就如同小说《三体》中,地球舰队面对三体星人派遣的“水滴”(强相互作用力探测器)不堪一击,被悉数摧毁,只有章北海所在的“自然选择”号和另外四艘战舰逃生时,大刘的描写平淡而残酷。
水滴继续在矩形阵列的长边上飞行,以不到一秒的间隔,穿透一艘又一艘恒星级战舰……
当这个队列中最后一个核火球熄灭后,太空再次黑暗下来,飞散中渐渐冷却的金属岩浆本来已经看不清,在太空暗下来后,它们暗红色的光芒再次显现,像一条二千公里长的血河。
但事实上,刘慈欣的小说并非没有人文关怀,只是将它埋得很深,用更多笔墨附着在对未来科技发展,人性斗争的探讨上,所以显得冷漠。
与《流浪地球》小说同时问世的一部科幻电影《人工智能》,将更多着眼点放在了“如果人工智能拥有感情”这一设定上,构建了另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景。
21世纪中期,由于温室效应,南北极冰川融化,地球上很多城市被淹没。此时,人类科技已经高度发达,人工智能制造技术已经高度发达,先进的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,还能感知自身的存在。
莫妮卡的儿子马丁重病住院,生命危在旦夕,为了缓解伤痛的心情,她领养了机器人小孩大卫,大卫的生存使命就是爱她。马丁苏醒,恢复健康,回到了家里,一系列的事情使大卫“失宠”,最后被莫妮卡抛弃。
在躲过机器屠宰场的残酷追杀后,大卫在机器人乔的帮助下,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:渴望变成真正的小孩,重新回到莫妮卡妈妈的身边。
大卫最终还是等来了妈妈,也学会了什么是爱。
撇去影片所呈现的真诚情感,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是,AI所具备学习能力,甚至可以学会人类的感情。
那么在不久的将来,AI在教育场景,可以有哪些应用?
智能教学笔
如果有一支看似普通的圆珠笔,搭配上一套软件和大数据处理中心,组成了数学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。学生使用这种智能笔答题,就相当于一个老师站在学生后面,看他的解题过程,并对他作出指导和建议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,每个学生的学业数据都能得到追踪,学生的错题可以得到分析,针对缺漏的知识板块,电脑还可以给出相应的变式练习。
智能课堂管理
该系统可实现无感“刷脸”考勤,同时通过摄像头,还可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,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。
系统每隔几秒会进行一次扫描,针对学生们阅读、举手、书写、起立、听讲、趴桌子等6种行为,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、伤心,还是愤怒、反感,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。
虚拟导师
这个虚拟导师能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思考、行动、反应和互动,对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做出反应和使用。
当学生写出他们是如何得出答案的时候,导师会分析他们的书面作业,以确定他们在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哪里出了错或误解了。以此为陷入困境的学生提供视频帮助和即时的个性化反馈,改善了每个学生的逻辑过程。
教学云平台
这是一种智能数字内容平台,包括内容交付、练习、实时反馈和评估。
教师可以创建定制的学生资料,发布在任何数字平台上,同时提供视频会议、数字讨论、个性化作业和学习分析工具,显示每个学生个人成长的可视化图表。
以上这些功能,有些CC视频已经实现,比如与北京M中合作开发的北京M中学网校平台,就可以利用云技术,实现老师在线授课。平台不仅拥有文字交流功能,还可以实现音视频互动,交互性非常强大。同时平台还支持在线会议和在线培训,实现多地同步培训、灵活切换讲师身份、多路视频交流等功能。
智能课堂管理则类似于双师课堂,可以做到多个班级同步直播,助教组织学生学习并进行互动;丰富的互动工具如文档白板、分发试题、答题统计、插播音视频等让讲课更生动,提升学习效果。
看吧,其实AI在教育领域,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,甚至可以说AI教育的未来,离我们并不远。
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,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科技将会产生什么变革,但可以知道的是,人类自己也无法阻止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和使用。
如果有一天,人的记忆可以移植,是否意味着AI可以成为我,我就是AI的其中之一呢?